关注若羌微信平台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若羌旅游>有关楼兰>详细内容

若羌、楼兰与鄯善

来源:县委宣传部 作者: 浏览次数:1,188
【字体: 收藏 打印文章

若羌、楼兰与鄯善是古今都存在的地名,但在现代作为行政区划的就只剩若羌与鄯善,而楼兰在行政区划上已成为一个消失的地名,事实上楼兰古国就在今天的若羌县境内。

(一)若羌概述

若羌此地名自汉代就见诸于文献使见于《汉书•西域传》,称之为婼羌。它与楼兰国相邻并列为三十六国之一。今天的若羌是由古时的两个部分组成的:西南是婼羌,东北是楼兰。西汉汉昭帝以后婼羌为强大的鄯善所兼并,故从东汉起婼羌二字就少见于史书。

清光绪十年新疆建省,在新疆各处置县,清朝起用了许多历史上已许久不用的地名,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正式定名为婼羌县,隶属于焉耆府。

民国以后婼羌县隶属于焉耆行政区和焉耆专区,1954年原焉耆专区撤销,婼羌隶属于同年成立的库尔勒专区。经国务院批准,于1959年将婼羌改为若羌。从1960年起至今隶属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。

今“若羌”维吾尔语称为“卡克里克”(Chakilik)。这是在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设立县丞(chénɡ)时而命名的,称为“卡尔克里克”(Charkilik ),有一个辅音字母“r”。1978年新疆地名普查时,将辅音字母“r”舍去,正式定名为“卡克里克”(Chakilik)。

婼羌一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:一是已故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(bì)先生认为按婼为部落之名,羌以示种族。另一种说法是据今东西学者研究藏语称盐为Tswa、Tsha、Chha,与颜注译音极为相近。藏语称铁为Chhya,与婼对音。因此国产铁,故以名其国;又因地居盐泽之地故取名婼,犹言盐地之羌也。

(二)楼兰概述

楼兰最早见于《史记•匈奴列传》西域三十六国之一。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,国都楼兰城(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)。西南通且末、精绝、拘弥(jūmí)、于阗,北通车师,西北通焉耆,东当白龙堆,通敦煌,扼丝绸之路的要冲。在西汉时期,楼兰作为汉朝和匈奴中间的小国,在归属上在汉朝和匈奴两国徘徊。

公元前77年汉昭帝时,傅介子杀楼兰王尝归,立尉屠耆为王,改国名为鄯善,迁都扜(wū)泥城(今新疆若羌附近)。从此之后,楼兰作为西域36国之一的“楼兰国”不复存在,但是,“楼兰”这一城名仍在使用,并且楼兰在中西交通道路上仍占有重要地位。

1900-1901年,瑞典人斯文•赫定在楼兰古城发掘出大批文物,其中有一枚汉文木简文书,上有“建兴十八年三月十七日粟特胡楼兰”字样。“建兴”是前凉政权使用的年号,为公元330年,这说明最迟在公元330年,“楼兰”这一地名仍在使用。此后,文献中称楼兰为“故楼兰”,说明它渐被废弃,“楼兰”也成为一个历史地名了。

1900年斯文•赫定在考察罗布泊中,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(该遗址后被斯坦因编号为LA),次年(1901年)重返古城遗址发掘时,获得大量汉文、佉卢文木简、纸文书。斯文•赫定根据佉卢文简牍上的kroraina一词与汉文简牍(dú)上“楼兰”的对音关系,推定出该古城遗址即古楼兰的废墟,因而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。

关于“楼兰”这一名称的来历和含义,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。日本学者长泽各俊认为“楼兰”这一汉语名称来自于佉卢文“科罗来纳”(kroraina)的音译,音译即“土地”。 另一种是中国学者孟凡人为代表的,他认为,“楼兰”这一汉文名称早在西汉时代就已出现,而佉卢文是在东汉后期(公元2世纪末)传入楼兰(鄯善)的,因此,汉文“楼兰”不可能源自于佉卢文“科罗来纳”。汉文名称“楼兰”是西汉时代人们根据当地人的名称音译为“楼兰”的,其含义不可考,但这一名称当源于人们对今“罗布泊”的称呼而来。

罗布泊在西汉时期也被称为“牢兰海”。“牢兰”与“楼兰”是同名异译。正是因为这里有被当地人称之为“牢兰”(或“楼兰”)的大湖,因此,楼兰国、楼兰城均以此湖而得名。但当地人发音为“牢兰”、“楼兰”或“科罗来纳”( kroraina )的名称本意是什么?现在已无从知晓了。

大约在公元10世纪左右时代翻译为回鹘文的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(又称《玄奘传》)中,把“楼兰”一词音译为“Lulan”,与汉语的发音“楼兰”已经非常接近了。

现代维吾尔语称楼兰古城为“科罗兰•科迪木•谢海尔”(Kiroran Qedimi Xehir)。

(三)鄯善概述

古地名鄯善与今天的鄯善是两个不同的区域。古地名鄯善国在今若羌县。公元前77年楼兰国改成鄯善国。此后鄯善国一直存在。

前秦政权建立后,鄯善王曾入朝前秦。《晋书•苻(fú)坚载记》载“(382年)鄯善王休密驮入朝,坚引见于西堂,悉依汉法。并请置都护,若王师出关,愿为向导。”前秦以鄯善王休密驮为持节都督西域诸军事。北魏政权建立后,开始经营西域。《魏书•西域传》记载,公元445年,鄯善王因阻隔交通,北魏派大将万度讨伐之,擒鄯善王真达,在这里“赋役其民,比之郡县。”以韩牧为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。至此,鄯善国从西汉汉昭帝元凤四年(公元前77年)始出现,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(445年)亡,共存在了522年。公元5世纪之间,西北地区兴起了吐谷浑的势力,以今青海湖为中心建立政权,势力深入西域。518年,宋云前往西域取经时,路过鄯善,称这里的城主是吐谷浑王的第二子,说明鄯善此时归于吐谷浑统治之下。隋大业五年(608年),隋朝对吐谷浑的战事取得胜利后,在吐谷浑故地设立四郡,其中有鄯善郡和且末郡二郡在今新疆境内,鄯善郡下设立有显武、济远二县。唐贞观年间(627-649年),康国人康艳典率一部分胡人来到鄯善,“因成聚落,亦曰典合城,其城四面皆沙碛(qì)”。唐高宗上元二年(675年),随着唐朝消灭了西突厥,统一西域,乃将鄯善改名为“石城镇”,一直属于沙洲(敦煌)。此后鄯善作为地方政权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史籍中。

今天的鄯善县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中的狐胡国,东汉时狐胡被车师所灭。三国时期,仍然属于车师前国。高昌王国建立后,又成为高昌国的一部分,并号称白棘(jí)城。唐朝于640年消灭高昌,在这里设立了西州,州下辖有5个县,其中柳中县、蒲昌县二县都在今鄯善县境内。宋朝以后,鄯善就属于高昌回鹘。北宋时代王延德出使高昌,把这里称为“六种”(即“柳中”的另外一个名称)。元代,鄯善被称为鲁克察克,元朝末年又改名柳城。明朝正统年间,鄯善被吐鲁番兼并,成为吐鲁番的一部分。乾隆24年(1759年),清朝设辟展办事大臣,辟展城即为今天的鄯善城。光绪28年(1902年),正式置县,改辟展为鄯善,隶属于吐鲁番直隶厅。民国二年(1913年),吐鲁番直隶厅改为吐鲁番县,鄯善县先后隶属于迪化行政区、迪化专区和乌鲁木齐专区。1958年至1969年属自治区直辖。1970-1974年,属哈密地区管辖。1975年至今书吐鲁番行署领导。

清人误将辟展认作为古代的鄯善国,与清代著名学者魏源有关。他在道光22年(1842年)所写《圣武记》卷4《乾隆勘定回疆记》中记载“避白龙堆大戈壁之险,径今辟展古鄯善至吐鲁番”,并自注“鄯善亦名楼兰”,如此就把辟展、楼兰、鄯善三者混为一谈。

清咸丰三年(1852年),魏源又在其所著《海国图志》卷2《汉西域沿革》中把楼兰、鄯善都标在了车师前部右下角并注明“今辟展”。 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甘肃新疆巡抚饶应祺在升改增减府厅州县的奏折中提出:“辟展……地为古鄯善国,即名为鄯善县”(《光绪朝东华录》)。1902年,清政府正式将辟展县改名为“鄯善县”。如此,本来位于罗布泊、白龙堆荒漠西南的楼兰、鄯善就被附会为千里之遥的吐鲁番盆地东缘了。清人将“辟展县”改为“鄯善县”,使“鄯善”这一古老的地名又重新恢复了生机。但是,这一地名与汉代至隋唐时代的鄯善国政权已没有关系了,它们仅仅在汉文名称上相同,地域却相差很远。今鄯善县汉文称为“鄯善”,而维吾尔语则称为“Pichan”,即汉语原来使用的译音“辟展”。